甲状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,占全部甲状腺癌的90%以上。尽管其预后良好,10年生存率达95%,但仍有少部分的患者会出现复发或转移,多发生在术后10年内。因此,规范的术后治疗和随访尤为重要。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均需要进行TSH抑制治疗。
什么是TSH抑制治疗?
TSH抑制治疗,即应用口服甲状腺激素制剂反馈性地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(TSH),通过将TSH抑制在正常低限或低限以下,以抑制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生长,降低的复发及转移风险。
TSH抑制治疗首选左甲状腺素钠,需要早餐前至少半小时以上空腹服用以维持稳定的TSH水平。
如果调整了药物剂量,建议4~6周后复查甲状腺功能,达到理想水平后可以酌情延长随访间隔,3~6个月复查1次。
TSH抑制治疗的目标水平如何制定?
根据《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指南(第二版)》,TSH抑制治疗分为初治期(术后1年内)和随访期(术后1年以上)两个阶段。
专科医生应通过评估患者肿瘤的病理类型、大小,有无肿瘤残留,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腺外侵犯等因素,将患者的初始复发风险分为低危、中危、高危。
高危患者:初始TSH应抑制在0.1 μIU/ml以下。
中危患者: 初始TSH控制在0.1~0.5 μIU/ml。
低危患者:如果是腺叶切除或检测不到甲状腺球蛋白(Tg)的患者,初始TSH控制在0.5~2.0 μIU/mL;可检测到低值Tg的患者,初始TSH控制在0.1~0.5 μIU/ml。
注意:长期使用超过生理剂量的甲状腺激素,可能会增加患者心血管系统及骨骼系统的不良风险。因此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年以上的患者,需要对患者进行动态疗效评估(包括结构性疗效及生化疗效),同时结合TSH抑制治疗的不良反应风险,制定随访期的个体化TSH控制目标。
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疗效的评估包括:
结构性疗效:通过影像学检查(如超声、DxWBS、CT、MRI等)评估是否存在残留病灶或复发;
生化疗效:通过检测血清Tg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(TgAb)水平,判断是否存在生化复发。
对于TSH抑制治疗副反应较高的患者,如合并心血管疾病、骨质疏松症、高龄等,治疗目标应个体化适当放宽。
小结
甲状腺癌术后随访是一个长期、系统的过程,需要医患双方密切配合。规范化长期随访动态观察病情进展,早期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,监控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,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。
免责声明: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,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,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。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。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,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