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立秋日曲江忆元九
唐·白居易
下马柳阴下,独上堤上行。
故人千万里,新蝉三两声。
城中曲江水,江上江陵城。
两地新秋思,应同此日情。
白居易(772年生于河南新郑)自幼聪慧,5岁学诗,9岁通声韵,16岁便以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获顾况赞叹。29岁进士及第,32岁授秘书省校书郎,由此开启仕途。37岁任左拾遗时,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,43岁被贬为江州司马,期间写下千古名作《琵琶行》;此后历任杭州、苏州刺史,在任上筑堤治河、造福百姓,56岁回京任太子宾客,晚年闲居洛阳,笃信佛教,自号“香山居士”,75岁病逝于洛阳,临终前作《自咏老身示诸家属》。他一生创作颇丰,主张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,作品多反映民生疾苦,语言通俗易懂。
而白居易与元稹的深厚情谊,始于803年二人同科及第,同任秘书省校书郎,因志同道合常共论诗文与理想,结下不解之缘。仕途之中,他们相互扶持:806年元稹被贬河南且遭母丧,白居易倾力相助;五年后白居易母丧,被贬江陵的元稹虽身处困境,仍派侄子吊祭并三次寄钱共二十万相济。
810年元稹蒙冤被贬,白居易连上三书为其鸣冤;815年二人同遭贬谪,元稹赴通州司马任时,白居易送至长安蒲池村,二人对饮话别,次日才依依惜别。《立秋日曲江忆元九》,正是在分别之后写的。他们的友情更在诗歌唱和中尽显深厚,无论相隔多远,始终赠答不断,和诗约900多首——809年元稹公派东川,见白居易诗即挥笔回赠;同年白居易踏青思友作《同李十一醉忆元九》,元稹则在梁州梦与白居易同游而作《梁州梦》,“千里神交”传为美谈。831年元稹病逝武昌,白居易悲痛不已,亲往祭奠并撰写墓志铭;即便生死相隔,思念从未断绝,840年69岁的他大病初愈后,仍写下《梦微之》,深切缅怀这位一生挚友。
下马柳阴下,独上堤上行
诗人骑马来到曲江岸边,在柳树的浓荫下下马,独自走上堤坝漫步。
“柳阴”点明初秋时节柳树仍枝叶繁茂,却已带些许凉意;“独上”凸显诗人的孤独——没有友人相伴,只有自己沿着堤岸前行,为全诗奠定了思念的基调。这两句以动作起笔,勾勒出秋日曲江边一个孤寂的身影,暗藏对友人的牵挂。
故人千万里,新蝉三两声
远方的老朋友远在千万里之外,耳畔只传来新蝉几声稀疏的鸣叫。
“故人”直指元稹(元九),“千万里”强调距离之遥,拉开了空间上的思念张力;“新蝉”是立秋时节的典型意象,蝉鸣本应喧闹,此处却“三两声”,既呼应初秋蝉声渐稀的特点,也以声衬静,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——蝉鸣越稀,越觉周遭冷清,越念及故人。
城中曲江水,江上江陵城
我在长安城里的这条曲江流水,你在远方江边上的江陵城(元稹当时被贬之地)。
两句由景及地,将两地联系起来:诗人身处长安曲江,而友人在江陵江边。曲江与江陵的江水虽相隔遥远,却同属“江”的意象,暗含“共饮一江水”的联想,为后文“两地情思相通”埋下伏笔。空间上的对照,强化了“身处两地、心却相连”的感觉。
两地新秋思,应同此日情
两地同时感受到这初秋的思绪,想必在这同一天,我们的心情也是相同的。
“新秋”点明时节,“秋思”既是秋日引发的愁思,也特指对友人的思念;“应同”是诗人的推测,却充满笃定——相信远方的元稹此刻也和自己一样,在立秋这天,对着秋色思念着彼此。这一句收束全诗,将个人的孤独思念升华为两地共通的深情,跨越千里的默契跃然纸上。
全诗以秋日曲江实景起兴,借蝉鸣、江水等意象,将孤独的身影、遥远的距离与共通的情思交织,字里行间满是对友人的牵挂,平淡中见真挚,尽显白居易诗歌“语浅情深”的特点。
好,到这里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